发布时间:2024-12-08 09:39:51 来源: sp20241208
赤水的竹海。 喻德江摄(人民视觉)
杨昌芹在研究竹编画技艺。 张 浪摄(人民视觉)
竹编工艺品。 赤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竹编工艺品。 赤水市委宣传部供图
核心阅读
地处黔北的贵州省赤水市,全域277.8万亩土地,竹林面积达到132.8万亩;常住人口近23万,从事竹产业的就有18万左右。近年来,赤水市发挥竹优势、做好竹文章,在长江上游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为当地百姓铺就一条特色致富道路。
漫山皆竹,满眼皆绿。山风吹过大娄山脉,一层层竹浪沿着山脊起伏跌宕,宛如一片绿色海洋。因竹而美,因竹而富,因竹而兴,这里是贵州省赤水市,“中国十大竹子之乡”之一。
在赤水市大同镇民族村,种竹12年的村民宋运军没想到,有朝一日,自家的竹子会变成水果盘、电脑外包装等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看一根竹,远望一片海!赤水人长期以竹为居、以竹为食、以竹为业,现在竹子还能代替塑料,卖到国外,感觉特别自豪。”宋运军说。
“大伙儿都把竹子当成挣钱的宝贝,只嫌自家竹林太少”
“两山夹一沟,沟深坡又陡。人在两山住,水自沟中流。”行走赤水,常听到这句顺口溜。
赤水河,是长江上游一条重要支流。曾经,这条河因大量河沙冲入河道,导致水质泛黄。“不少农民靠卖木材为生,陡坡地还要开垦种粮,不但树越砍越少、地越种越薄,石头还越来越多,大家没少受石漠化的苦。”宋运军说。
如何改善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让群众过上好日子?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启动,2001年,赤水市结合自身特点,将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还竹,以遏制水土流失,帮助农民增收。
2001年,宋运军将4亩坡地种满翠竹。谁料竹子刚种下去没几天,他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种竹子,头三年几乎没啥赚头,还不如种粮食,哪怕种一坡收一筐,效益看得见、摸得着,但求一个踏实。”
对此,村干部集中宣讲退耕还林政策的具体要求和相关补贴,劝解村民要用长远眼光看问题、算大账。宋运军坚持了3年,开始尝到甜头。“竹子拉到料厂就是钱,平均一亩保底赚1000元,大伙儿都把竹子当成挣钱的宝贝,只嫌自家竹林太少。”宋运军说。
眼下接近年底,宋运军抽出一周时间砍竹子。看到一根根竹子犹如碗口般大,他顾不上休息,“3年以下的竹子要发笋,3年以上的才能砍,年限越长颜色越深,砍老留新,形成周期,确保年年有收成。”
坚持退耕还竹,不断推进低产竹林改造、丰产竹林培育,截至目前,赤水市竹林面积发展到132.8万亩,其中楠竹52.8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3.4%提高到如今的82.51%,竹产业上升为富民强市的支柱产业。近5年,全市水土流失面积减少381平方公里,河流出境断面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
“做强竹产业链,真正释放上百万亩竹林的经济价值”
切片,蒸煮,漂白……从砍伐运输到制成竹浆,经过上百道工序,一根竹子的初级加工告一段落。位于贵州赤水经济开发区的泰盛(贵州)竹资源发展有限公司每年要消纳约140万吨原竹,年产36万吨竹浆,年产值超20亿元。
近年来,赤水市将生态竹木循环产业作为全市重要产业,不断提升竹浆产能,大力引进和培育下游终端纸、特种纸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