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学理化研究

发布时间:2024-11-09 14:01:22 来源: sp20241109

  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传承好、发展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的广度和深度,深化对重要问题的系统性、学理性阐释,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主要内涵、原则方向、使命任务、有效路径等,为筑牢文化自信自强根基提供学理支撑。

  坚持以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指导,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学理化研究,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好运用好这一重要思想的世界观、方法论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坚持好运用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观点新论断。比如,用人民至上的立场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观,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激活天人合一、万物并育等思想,用人类命运共同体、全人类共同价值等理念激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理念,等等。通过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拓展、完善,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的重大关系。如何处理“古”与“今”、“旧”与“新”、“中”与“外”等重大关系,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回答清楚的基本问题。要结合历史和现实,阐释清楚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是要复古,而是要古为今用,着眼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着眼于当代社会发展需要,着眼于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之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不是用新包装装扮老传统,而是要遵循文化发展规律,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内涵、新话语、新形式,使之呈现新的文化形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既要牢牢坚持自己的文化主体性,又要有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积极吸收外来文化精华,并为人类文化繁荣发展作出贡献。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就是要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丰厚文化滋养和强大精神支撑。要紧扣时代之需、人民之愿,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科学内涵,分析研究转化发展的有效实现路径。着眼现代化建设需要,根据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任务,分析研究组织保障、机制完善、评估优化等具体问题,为相关政策措施落实落地提供智力支持。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概念和命题。概念和命题是理论研究的基础。深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学理化研究,需要在一些重要概念和命题的研究阐释上下功夫。比如,克服西方知识体系的影响,更加全面客观地定义文化、文明,注重提升概念阐释的科学性、自主性,为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奠定文化基础;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要内涵、评价标准等的研究阐释,进一步提升其时代性、民族性、实践性;深化对中华文化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要阐释清楚中华文化发展道路的独特性,讲清楚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倡导正确的文化史观,尊重文化发展的多元性、差异性。

  深入研究阐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精神标识。可以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各个领域着力,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器物技术、法律制度、人文精神、理想人格、价值取向、社会心理等各个方面的精髓提炼出来,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标识体系。秉持天下胸怀和全球视野,在同世界其他文化的鉴别比较中,生动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生命力,“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造力,国土不可分、国家不可乱、民族不可散、文明不可断的凝聚力,各民族交往融合、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包容力,群己合一、美美与共、以他人为重、不强加于人的和合力,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作者为青岛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

  《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28日 09 版)

(责编:岳弘彬、曲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