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作伴 童年更美好

发布时间:2024-11-22 09:21:56 来源: sp20241122

  吉林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春蕾女童合唱团的孩子正在交流。   郑玉雪摄

  上图:江西兴国县萧华红军小学小红星合唱团正在练习。   李 玲摄   下图:湖北宣恩县博雅实验学校土家娃合唱团负责人廖光新在指导学生。   陈绪开摄

  “孩子们成长得更好,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心中最温柔的牵挂。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音乐凝结着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它不仅是声音的艺术,更是温暖心灵的灿烂阳光。在“六一”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让我们一起聆听孩子们的歌声,感受他们的纯真与活力。

  ——编  者  

  

  吉林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春蕾女童合唱团——

  “同学们感受爱,也懂得给予爱”

  本报记者  刘以晴

  午饭后,在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琴声伴着清脆的童音从音乐教室飘出。学校的春蕾女童合唱团正在训练,学生们身着校服,分高低音部整齐站立,身体随着音乐左右摆动。

  “刚才这一遍唱得真好,现在跟老师回忆一下,咱们唱高音时要怎么做?”合唱团的声乐教师田尚提问。

  “张大嘴,肚子里的气往上提。”站在前排的安敏芝大声回答。接着,学生们直直身,提提气,再次开始练习。

  珲春市第一实验小学春蕾女童合唱团成立于2005年,现有学生成员50名。二年级的安敏芝去年加入合唱团。谈起音乐,安敏芝分外自豪,“我常被人夸歌唱得好。”

  为了提升成员的音乐素养,合唱团联合珲春市文化馆、延边大学,邀请校外音乐教师指导合唱团的孩子们区分声部、矫正音准、正确发声。近几年,除了民族歌曲外,合唱团的练习曲目还增加了红色歌曲,并与学校器乐、舞蹈等社团开展联合训练,丰富歌曲的表现形式。

  春蕾女童合唱团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合唱团负责人郑玉雪发现,很多孩子其实并不缺乏物质条件,但是因为父母在外工作、陪伴较少,难免孤单。

  如何通过音乐教育,更好满足孩子们的精神需求?

  日常训练时,老师们会“见缝插针”,和学生们聊聊近况、谈谈心。赶上假期,考虑到很多父母会带孩子出去游玩,为了不让留守孩子心里有落差,老师们经常主动放弃休息,来到学校,对愿意参加练习的学生进行辅导。“最重要的是将心比心,关注孩子们到底需要什么。”田尚说。

  在教室的一角,五年级学生尹美轻声给安敏芝做着示范:“唱到‘闪闪’两个字时,语气可以再高昂一点。”日常训练中,尹美和其他高年级学生总是自发照顾那些低年级的同学。“在合唱团里我不孤单,我有很多‘姐姐朋友’。”安敏芝告诉记者。

  “合唱团,不单是丰富课余生活,也成为同龄人相聚的场所。在这里,同学们感受爱,也懂得给予爱。”郑玉雪说。

  

  江西兴国县萧华红军小学小红星合唱团——

  “我们唱的红歌新颖又好听”

  本报记者  杨颜菲

  聚光灯下,孩子们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音乐声一响,稚嫩而坚定的歌声回荡在表演现场:“红旗飘,军号响。战马吼,歌声亮。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江西省赣州市兴国县中小学艺术节上,萧华红军小学小红星合唱团正在表演《长征组歌·大会师》。

  “灯光亮起来后,看到观众们专注的表情,让我更加珍惜每一次表演的机会。”表演结束后,小红星合唱团成员李思琦说:“我想把歌声里的温暖和力量传递给更多人。”

  如今,看到表演自如的李思琦,让人很难想象她首次登台时的拘谨,“因为过于紧张,差点没唱完整首曲子”。变化来自音乐教师的认真指导:不仅教授唱歌技巧,还讲述歌曲的创作背景,让合唱团成员感受歌曲蕴含的不屈不挠、英勇奋战的精神。

  2008年,学校组建了小红星合唱团,并创新编排了童声合唱版《长征组歌》。每周一、四下午5点,是合唱团雷打不动的训练时间,音乐教师钟源兴会准点来到音乐排练室,为同学们辅导歌唱技巧。

  “把握好分练与合排,注重曲子完整度练习,以唱为主,以演为辅,在音准、音色和节奏中不断磨合,通过反复排练实现高低声部的和谐统一,让合唱的魅力随着乐音‘流淌’进孩子们的心灵。”钟源兴说。

  在钟源兴看来,校园合唱团要展现学生青春活泼的个性特点。“为此,我们将具有当地特色的兴国山歌引入合唱,并融入兴国方言作为和声;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演出需要,灵活运用道具,变换队列造型,并加上舞蹈语汇对曲目更新编排,让合唱表演更加立体丰富。”钟源兴说。

  翻看萧华红军小学编印的“红星闪闪”音乐校本课程:《苏区干部好作风》《红星闪闪》《我亲爱的祖国》……一首首融入兴国元素的红歌、爱国歌曲等合唱曲目令人眼前一亮。

  大家都夸,“我们唱的红歌新颖又好听!”李思琦开心地说。

  如今,小红星合唱团累计培养了数千名小红星歌手、累计表演100多场,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合唱团。

  

  河南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苔花合唱团——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本报记者  毕京津

  “触摸你的微笑,我好像看到了光明。握着你温暖的手,我心里充满了温馨……”这首《爱是我的眼睛》是张欣怡、张欣亚最喜欢的一首歌。听着姐妹俩天籁般的歌声,人们完全想象不出她们是盲童。

  张欣怡、张欣亚,这对双胞胎姐妹是河南省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同时也是学校苔花合唱团的成员。苔花合唱团凭借《爱是我的眼睛》这首歌,站上了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舞台,并获得了童声组的金奖。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是合唱团名字的由来,也寄寓着对这群孩子在舞台上勇敢展现才华、挥洒天赋的希望。

  “音乐是打开心灵的一把钥匙。”潘家贺是商丘市特殊教育学校的音乐教师,负责辅导苔花合唱团。谈及音乐教育,潘家贺说:“合唱团的孩子们都是盲童,不少人内心敏感脆弱,音乐就是让他们阳光、自信、乐观起来的那把钥匙。”

  14岁的刘梦瑶是一名留守儿童,加入合唱团的时候才7岁,过去从来没有出过远门。通过参加几十次大型合唱比赛演出,刘梦瑶现在不但能够大大方方与人交流,人也变得开朗活泼。

  由于盲童的音乐教学与常规教学有很大区别,潘家贺采取触摸式教学方法,让他们用手代替眼睛去感受他的发声方法。“有时,一首歌需要重复教上百遍,甚至上千遍,每一个字的音准、节奏、发声技巧以及艺术感染力,我都会要求孩子们去准确表达。”潘家贺说,“每次下课后,我的衣服都是脏脏的,但是看到孩子们一点一滴的进步,我就很高兴。”

  付出终会迎来收获。从2014年成立至今,潘家贺带着合唱团先后获得2023年勃拉姆斯国际冬季合唱节金奖等50多项荣誉。

  “如果要给学生一杯水,老师就得有一桶水,这意味着老师要在持续的学习、实践中积累教学经验。”潘家贺说,“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让更多孩子‘看见’更多希望,热爱这个五彩缤纷的世界。”

  

  湖北宣恩县博雅实验学校土家娃合唱团——

  “在心里种下了更多美好的梦想”

  本报记者  吴  君

  下午4点,阳光照进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宣恩县博雅实验学校小学部的音乐教室,30多名学生穿着校服,戴着红领巾,捧着音乐笔记本,端坐在椅子上。

  讲台上,随着廖光新的双手向前一打开,学生们齐刷刷地唱了起来。“今天天气好,去找嘎嘎(外婆)喽……”稚嫩而清脆的声音瞬间充满整个教室,透过窗户传向远处的大山。

  “这是我自己创作的土家族风格歌曲《找嘎嘎》。遇到一些重大节日,合唱团的孩子们都喜欢唱这首歌。”廖光新说。

  廖光新是博雅实验学校小学部的语文老师,也是这所学校土家娃合唱团的负责人。廖光新刚来到这所学校时,便发现“有近一半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为了给这些留守儿童更多温暖,2016年,爱好音乐的廖光新就组织了部分留守儿童、贫困生,成立了土家娃合唱团。

  起初,因为没有专业的音乐老师,一些家长担心加入合唱团影响孩子学习,对这个新成立的合唱团有过犹豫。“我当时也有些忐忑,但一想到为了孩子们,便义无反顾。”廖光新说。

  无论天气如何,每天早上6点,廖光新都会驱车50多公里赶往学校,确保早上7点半能准时到音乐教室。“虽然很累,但看到孩子们那满心欢喜的眼神,疲惫就立刻烟消云散了。”廖光新说。

  2018年7月,经过两年的练习,合唱团收到了来自第十四届中国国际合唱节的邀请函。这让从来没有出过远门的孩子们兴奋无比。“虽然只获得了优秀表演奖,但是孩子们第一次到北京,开阔了眼界,也在心里种下了更多美好的梦想。”廖光新说。

  “回来后,孩子们都更愿意和身边的人分享自己的故事,也更坚定了走出大山的决心,变得越来越自信。”廖光新说,现在只要有机会,他就会带着孩子们去外地比赛,让他们通过音乐认识更广阔的世界。

  《 人民日报 》( 2024年05月30日 11 版)

(责编:袁勃、赵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