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21 09:37:32 来源: sp20241221
上海交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学生在联培基地开展科研实践。
重庆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大门。 以上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培养大批卓越工程师,努力建设一支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善于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工程师队伍。
培养卓越工程师后备人才是高等工程教育的重要使命。近年来,以深化工程硕博士产教融合培养改革为切入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已分两批支持24所工科特色鲜明的大学与8家中央企业建设了32个学院。
在制造强国建设中,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怎样调动高校和企业的积极性,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期教育版,我们关注几所高校的探索实践。
——编 者
瞄准“真问题”
聚焦关键领域、核心技术
进入浙江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学习后,2022级硕士研究生王尊博有一个深切的感受——做科研,要瞄准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
“从招生开始,我们就与其他学院有所区别,不是按照专业类别划分,而是采用项目制方式。”王尊博说,“比如,我的项目培养方向是智慧能源,这一方向是学校与企业联合制定的。班上有28名同学,分别来自动力工程、电气工程、控制工程、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虽然学科背景不同,但科研的主攻目标是一致的。”
回想起报考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那场面试,王尊博形容“很特别”,因为面试官不仅有浙大的老师,还有不少企业专家。“企业专家的关注点往往在技术应用层面,这就要求我们聚焦现实需求,在实践中把握‘真问题’。”
在浙江大学,项目制成为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的一种有效载体。据了解,项目制培养模式面向航空制造、集成电路、智慧能源等领域,招收跨专业类别研究生。每个项目由首席专家依托所承担的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点工程项目和企业重大横向课题在全校范围遴选导师团队,在联合研发攻关的企业选聘总工程师和行业导师团队,将人才培养融合于核心技术攻关实践之中。
聚焦国家战略急需、围绕关键领域统筹布局,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鲜明特征。近年来,立足院校特色和优势学科,协同行业领域龙头企业,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逐步构建。比如,为服务重庆智能网联汽车和机器人应用创新产业,重庆大学加快建设电机与控制、智能芯片、人工智能等共性技术实验室。
我国高等教育快速发展,培育出世界上体量最大的工程人才队伍,但总体来看,关键领域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科研任务与工程能力培养脱节等问题依然存在。基于此,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准确把握卓越工程师培养的战略意义,全力落实卓越工程师培养各项任务。
推进“做中学”
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问题
“欢迎你,未来的卓越工程师!”回忆起入学时在校园中看到的标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徐祥博依然心潮澎湃。2023年8月,徐祥博在校内结束了1年的专业课程学习,进入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开启为期3年的企业实践。
“能够直接接触国家重大工程项目,我感觉很骄傲,也很幸运。”徐祥博说,“在学校,我学习了基础的工科知识,锻炼了严谨的逻辑思维。在企业,我了解了专业前沿技术和发展现状,拓宽了学术和工程视野。校企导师的联合指导让我受益匪浅。”
工程的创造性、综合性、实践性特点决定了高质量工程人才培养必须走出学校,融入产业实际。怎样突破工程硕博士培养中产教脱节的难点?怎样解决研究和应用“两张皮”问题?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吴江浩介绍,学校大力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更加注重学生在企培养,把更多学时安排在工程实践中。积极布局建设一批参考企业级别的仿真环境及工程技术实践平台,支持学生进入高水平科研团队。
此外,该校针对工学交替培养特点和领域特色,制定了产教融合培养方案,并联合其他高校和企业共同发起成立中国卓越工程师培养联合体,构建了以家国情怀与职业素养、工程知识与创新实践能力、领导管理与持续改进能力、终身学习与全球胜任力4个维度为核心的卓越工程师培养通用能力标准。
近年来,各高校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依托校企合作项目,指导学生制订专业实践计划,切实推进“做中学”的工学交替培养模式。比如,清华大学面向专项试点企业广泛征集项目,组建包含400余个课题的专项校企联合培养科研项目库,依据关键领域能力需求,为学生进行项目匹配。目前,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首批工程硕博士已进入企业实践培养阶段。
“做好学生入企转段工作,是当前一项工作重点。”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在管理层面做到学校管理部门与企业合作机制不断线,在教师层面做到校企双导师联系不断线,在导学关系层面做到师生联系不断线,切实解决工程技术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脱节的突出问题,提高培养质量。
加强“系统性”
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面向工程领域的难点问题,哈尔滨工业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2级硕士研究生焦源博将在企业完成自己的研究课题。真实的工程实践场景,让焦源博觉得充满挑战,也更有干劲。
“在硕士学位申请时,学校没有把发表学术论文作为强制性要求,而是鼓励我们多参加工程实践项目。比如,研究成果能够支撑重大工程项目的设计方案和论证报告,或是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发明专利,参与制定国家或行业标准等,都是重要的评价标准。”焦源博说,这给了他们更多自由发展、探索创新的空间。
深化评价改革,是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创新发展的必答题。哈尔滨工业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宗影影表示,专业学位论文要强化应用导向,逐步建立符合工程硕博士特点的毕业及学位评定标准。此外,在学生实践过程的监管、课题进展情况的掌握、研究成果的统计、入企实践学分的获取等方面,也要继续出台管理办法,以贴近工程硕博士人才成长实际。
加强卓越工程师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目前,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全链条标准体系建设逐步完善,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模式正在形成——
课程教材方面,对应关键领域,由院士、行业总师等一流科学家和工程师领衔,组建专家团队,校企协同建设一批高阶性、前沿性、交叉性、挑战性的核心课程,首批18门课程建设完成并发布。
导师队伍方面,努力扭转工科教师理科化、纯学术化、脱离工程实践、唯论文倾向,要求高校导师具有较高的工程专业技术水平、有一定的工程实践经历;企业导师担任重要工程或科研项目、子项目负责人,且仍在工程技术或科研一线工作。
…………
“我们将在区域产业活跃、教育科技资源富集的地区,依托有条件的高校和央企,部署建设第三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2025年前合计建设50家左右。”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推动相关部门在税费减免、企业导师激励、工程师职称人事制度改革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改革行稳致远。
版式设计:张丹峰
《 人民日报 》( 2024年01月28日 05 版)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