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7 11:35:24 来源: sp20241127
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习近平主席向首届“良渚论坛”致贺信,并强调“希望各方充分利用‘良渚论坛’平台,深化同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文明对话,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加强文明交流借鉴,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在首届“良渚论坛”上,中外嘉宾畅所欲言、深入讨论,推动中华文明与世界不同文明加强对话、增进共识,推动全球文明倡议从思想理念成为实际行动。嘉宾们表示,良渚遗址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实证,是世界文明的瑰宝,举办“良渚论坛”对于感悟古老文明魅力、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推动文化传承发展与交流合作,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从亚欧大陆延伸到非洲和拉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在“一带一路”,上百种语言共存,各国各地区拥有不同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越是如此,越需要文明交流互鉴、促进民心相通,要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
在首届“良渚论坛”上,中国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和旅游部与阿拉伯国家联盟秘书处关于践行全球文明倡议的联合声明》。
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国际博物馆联盟、国际艺术节联盟、国际图书馆联盟、国际美术馆联盟、旅游城市联盟代表围绕推进“一带一路”民心相通,不同文明交流互鉴作主旨发言。
墨西哥城剧院系统负责人安海尔·安科纳·雷森德斯表示,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旨在促进文化交流合作,促进文明互鉴,很荣幸能参与其中,通过分享各自的见解和实践经验,为文化领域的交流提供机会,为共同发展和学习互鉴作出贡献。
“推动不同文明对话是深化国际合作的必由之路。”希腊伊拉克利翁考古博物馆馆长史黛拉·克莱索拉克表示,希腊和中国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文明发源地。两国都可以从对彼此文化遗产的认同和相互欣赏中受益良多。
丝绸之路国际图书馆联盟代表、卡塔尔国家图书馆执行馆长陈慧心表示,作为文化宝库,图书馆书架上摆放的并不仅仅是与当地文化相关的书籍,还有超越地理界限、踏上前往世界各地的旅程、展示不同文化的书籍。图书馆还是提供各类活动的平台,供人们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和分享。所有这一切都有助于培养欣赏和尊重他人观点的个体,促进对文化的理解,从而形成包容和尊重不同观点的社会。
“人文艺术交流在国家、民族和人民之间的对话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乌兹别克斯坦美术馆首席专家萨奥达特·鲁基耶娃表示,丝绸之路国际美术馆联盟将通过举办交流展览、加强科研人员之间的互访和研究交流、互派艺术家到联盟国家进行艺术创作等方式,促进相互理解、相互尊重。
杭州市委常委、余杭区委书记刘颖表示,作为首届“良渚论坛”的举办地,余杭有责任有义务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主动融入服务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全球文明倡议的践行者。余杭将以成功举办首届“良渚论坛”为契机,纵深推进良渚文化大走廊建设,坚持开放包容,积极组织开展国际人文交流活动。
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从绘画到陶艺,杭州梦栖小镇“艺汇丝路”访华采风作品展上,一批批凝结着中外友谊和真情的艺术作品正在集中展示。
从良渚文明的玉器文物,到富春江畔的风景,再到点茶、越剧、中国书画、围炉煮茶等中式雅韵体验活动……论坛期间,来自83个国家的84名外国艺术家,参与到“艺汇丝路”采风活动中。他们从杭州出发,分别前往湖州和绍兴,体验浙江山水美景,领略浙江深厚的文化底蕴。途中,艺术家们根据采风见闻,各自进行创作。
来自阿塞拜疆的艺术家,将在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里拍到的出土陶器与阿塞拜疆的陶器搭配进行艺术创作。一位阿曼艺术家将一首唐诗写在画作上。20余名来自杭州两所小学的学生还与参加采风活动的各国艺术家一起创作了陶艺、国画、版画等包含良渚文化元素的艺术作品……立足浙江人文历史的艺术对话,让各国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在湖州安吉的余村,第一次来到中国的新西兰艺术家麦克劳德·凯瑟琳·罗丝时不时收集起一些树叶,放进随身的挎包里。“我在这里看到了人与自然环境的联系。”她说,在中国的见闻,让自己有了更多创作灵感,想要将看到的一切都吸收、融入自己的绘画作品中。
“这些年来,随着对中国的深入了解,我在作品中逐渐加入了一些中国元素,如中国传统器具、植物等,这些都深深吸引着我,激发着我的创作灵感。”哈萨克斯坦画家基里巴耶夫说,从神秘的神人兽面纹到精致的各式玉器,良渚的历史文明,深深吸引着自己。
主题为“中外艺术家眼中的文明交流互鉴”的“良渚论坛”艺术家分论坛上,来自科特迪瓦、叙利亚、哈萨克斯坦、泰国、荷兰、新西兰、厄瓜多尔的7位外国艺术家与国内艺术家代表,畅谈艺术创作与文明交流互鉴。
科特迪瓦艺术家玛蒂尔德说,文化和艺术是没有语言障碍的,艺术和文化属于全世界的人民。20多年来,她的艺术创作手法一直和中国书法文字联系在一起。交流带来了更深的理解、更多的包容、更有力的开放、更丰富的创造。
中国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张捷说,良渚也启示着我们,人类对于美、对于和谐的理解是共通的,要推动不同文明和谐共处、相互成就。
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
从登上大莫角山,到走进王陵遗址,亲身体验良渚玉雕制作……论坛期间,来自34个国家的45名青年汉学家探访良渚古城的各个遗址点,深度体验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中华文明。
参观游览良渚博物院时,来自波兰华沙大学的青年学者孔孝文,对讲解员抛出来的一个个问题对答如流。他说,他不仅熟知中国历史,也了解中西文化交流。在他看来,汉字不仅是一种语言符号,更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和历史,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来自埃及的青年汉学家陈露,从2003年就开始学习中文。如今她是埃及萨达特大学的一名汉语言讲师,致力于把中国的文明以故事形式传递给埃及的学生。“随着中国与世界交流交往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开始重视并学习中文,这对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互鉴十分重要。”陈露说。
论坛期间,“良渚论坛”青年汉学家分论坛以“新时代青年汉学家眼中的中外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来自哈萨克斯坦、意大利、奥地利、尼日利亚、德国等国的青年汉学家与国内专家学者,围绕“文化丝路”对民心相通、中国式现代化的作用及其世界意义等进行交流探讨。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认为,要促进各国人民出入相友、相知相亲。早在5000年前,包括良渚文明在内的中华文明就开始与世界各地文明积极交流,各取所长、各呈其美,这对世界史学界更好地理解人类文明的发展,认识到世界文明是多元互鉴的共同体具有深远的意义。
欧亚太平洋学术协会副主席、奥地利维也纳大学孔子学院办公室主任雷佩克认为,今天丝路文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紧密地联系着人民、国家和文化。在此框架内,文化和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得到了促进,并变得更加重要。
作为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的研修学者,尼日利亚阿布贾大学政治国际关系学系主任谢里夫表示,每个个体都可以为文化互联、互通、互鉴作出贡献。“在地球村中,我们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员。希望我们可以真正做到‘和而不同’,共同创造更加和谐的世界,促进全球共同发展。”谢里夫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5日 06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