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10 21:20:18 来源: sp20250110
春节前夕,武警工程大学党委一班人专程来到学校某实验室,看望寒假期间依然坚守在科研岗位的青年教员和研究生学员。
面对火热的科研景象,党委一班人以着力提升师生科研创新能力为主题,与现场师生展开了一场气氛热烈的讨论。学校领导表示:“未来无人化智能化的作战方式,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必须乘势而上、顺势而为。”
建校40年来,武警工程大学坚持“政治建校、改革强校、科技强校、人才强校、依法治校”的发展理念。学校持续推进教学育人体系转型升级,以“培塑科学精神、培育科技素养、培养科研创新能力”的“三科”育人理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科研成果向部队战斗力转化。
打通军校学员的成才之路
“快!调整参数,降低机器人推进速度,掌握好平衡!”在2023年度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赛场上,来自武警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的参赛者高建宇向队友发出指令。
高建宇和队友们在赛前做了充足的准备。为了应对12种不同材质的场地,他们设计了600余组机器人动作序列,见证了机器人从实验室中的“蹒跚学步”到预赛中的“健步如飞”。没想到,此次公开赛的赛场条件较以往发生改变。这让许多“种子队”栽了跟头,高建宇和队友们也有些慌乱。
“赛场如战场,瞬息万变。只有练强自身本领,才能真正做到执戈在手,不辱使命。”学校教员李志文一语点醒众人。冷静下来的队员们很快找到了解决办法。接下来,机器人以近乎完美的表现征服了在场众多评委。最终,这支参赛队取得了“双足竞步”项目窄足赛一等奖的好成绩。
优异的竞赛成绩,源于学校聚焦人才培养质量、以培塑青年学员创新能力为抓手所开展的一系列举措。据了解,武警工程大学专门出台学员参与科研创新活动的相关办法,畅通科研立项、专利申请渠道,为青年学员提供广阔舞台;创新建立67个学员俱乐部,以兴趣爱好为导向,结合专业课程、技能培养,打造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建成模拟仿真实验室、心理服务中心等80个专修实验室;促使教学方法与课堂实践向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方向转变,实现“理论学习+应用实践”的良性互动。
锐意改革释放青春活力,学员的科研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近年来,武警工程大学共有1200余名青年学员在各级各类比赛中摘金夺银。截至目前,学校共获得国家级奖项36项、军队级奖项116项、武警部队级奖项4项。
建强用好教师人才队伍
密林深处,多台无人设备的精彩表现赢得了观众的阵阵喝彩。这是某无人系统挑战赛中的生动景象。
“军事科技发展日新月异。只有紧盯科技前沿,才能真正做到‘以战领教、为战抓教’。”武警工程大学某教研室副教授、赛事评委孙新波说。在赛场上秉公执裁的同时,他不断思考着新技术对未来战场的影响。
带着演训场上鲜活生动的案例和执裁的宝贵经验,孙新波回到课堂。他将案例与经验融入教学,把枯燥的理论转换为真实的案例。学员们听得仔细、看得认真,课堂育人质量得到显著提升。
“要培育青年学员的科技素养,就必须建强用好教师人才队伍。只有优秀的教员才能带出优秀的学员。”武警工程大学相关领导介绍,他们紧紧抓住教员这一核心,前置选人用人“关口”,从部队、高校选调优秀人才任教。如今,在学校教师队伍中,硕博以上人才比例逐年提升。此外,学校还研究出台任教资格认证“四个办法”,创立教员“三合格”考核机制;开展常态化教学督导,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动态监测,鼓励教员将实践中获得的新鲜素材补充到课程中,不断提升教学质量。
同时,学校鼓励教员带领学员参与科研项目,让学员在科研实践中增长本领。
前不久,在天山脚下,一场由武警工程大学教员主导的“战斗”悄然打响。教员和学员密切配合,利用某系统进行战场态势分析,判断最优行动方案,最终成功处置了“战情”。在这场“战斗”中,既没有子弹呼啸,也没有硝烟弥漫,但学员的专业能力却得到很大提升。这要归功于学校教员自主研发的某型模拟系统。这套系统不仅为多家单位提供了专业培训,更给院校教学和部队实践带来了便利。
科技助力教学不断提升。近年来,武警工程大学先后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军队级教学成果奖9项,12门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军队级精品课程。在去年武警部队院校某项比武中,学校包揽了警官教育组3个一等奖。
促进先进技术向战斗力转化
“新的勤务系统,不仅减少执勤人数、提升工作效率,还增强了安全性。”近日,在某支队举办的一次分享活动中,毕业于武警工程大学的一位学员说。他口中的勤务系统,是指由武警工程大学与3家地方单位共同研制的智慧勤务系统。这套系统采用相关领域内的最新技术,极大提升了信息的处理速度与准确性。据了解,这套系统荣获了中国指挥与控制学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已在多家单位投入使用。
“我们能不能和企业一起进行课题研究?”“创新成果权益应该怎么划分?”“是否可以参加地方学术团体?”……近年来,面对基层教员和学员提出的一系列问题,武警工程大学修订完善了各类学术活动管理办法,编修理论研究工作手册与活动指南,为科研工作的有序推进保驾护航。同时,学校积极对接地方企业,确定成果转化方法路径,编写成果转化实操手册,促进先进技术向战斗力转化。此外,学校还围绕科技成果和创新激励试行试点工作,推进建设院士工作站,打造科研创新平台。
“太好了!现在,我们不仅能到国防科技大学参观见学,还能参加教学科研能力专项培训,与名家大师一起研究课题,了解掌握学科最前沿的发展情况。”武警工程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员岂锋利兴奋地说。前不久,武警工程大学与国防科技大学签署教育科研合作备忘录,成为武警部队首家与国防科技大学开展校际合作的院校。双方合作秉持“战略互惠、优势互补、多域合作、共同发展”理念,通过领导互访、学术交流、专家辅导、参观学习、人才共育、课题合作、条件共享等多种方式,打造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的合作模式,架起了一座联合育人的“直通桥”。
记者了解到,武警工程大学先后与多家单位建立结对帮建关系,形成战场“供养”课堂、科研“反哺”部队的良性循环。学校通过基层座谈、函访调研等多种方式,形成系列调研报告,摸清战斗力提升底数,增强科研“供给侧”的精准度。此外,学校还与多所军地名校签订合作备忘录,在教学、科研等5个重点领域展开战略合作。
近年来,武警工程大学年均获批百余项军事理论、装备研发等领域的科研项目,自主研发的装备在多个总队推广应用。学员科研素质得到增强,科研对战斗力生成的贡献率不断提升。(李智 张强)
(责编:李昉、李依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