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科研团队揭秘“保温杯”淡化海水的奥秘

发布时间:2024-12-16 07:50:11 来源: sp20241216

   中新网 上海10月23日电 (房树芬 许婧)在李安导演的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在茫茫大海中生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获取淡水。试想一下,如果他拥有一个小型手持装置,能够快速从海水中提取淡水,他的生存概率将大大增加。

  在23日出炉的2023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评选结果中,华东理工大学物理学院方海平教授团队的项目“固液微观界面动力学性质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该项目有一项落地成果——一款便携式海水淡化器,外型和尺寸类似保温杯的它,重量不到1公斤,可为落海者提供超过一周的淡水。

  这个“保温杯”淡化海水的奥秘是什么呢?原理很简单——它内部采用了特殊的氧化石墨烯膜,能够有效阻挡并过滤盐离子,同时允许水分子通过。

  众所周知,石墨烯是由碳原子组成的蜂窝状平面薄膜,其独特的二维结构使它在能源、材料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国际上普遍希望利用石墨烯的二维特性来构筑高性能的分离膜,以解决污水处理和海水淡化等领域的核心技术难题。

  然而,这一目标的实现要求将石墨烯的层间距控制在十分之一纳米的精度,这无疑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长期以来专注于水研究的方海平于2008年开始接受这个挑战。

  化学家们很早就发现,石墨烯的蜂窝状结构具有一种特殊的电子行为,称为π电子。π电子能够与钠离子等阳离子产生强烈的相互作用,形成离子-π作用。然而,由于水合离子的存在,这种作用在水溶液中通常会被忽视。

  方海平团队基于统计物理理论,认识到离子-π作用在水溶液中的重要性,并结合量子力学计算,开发了相应的计算软件,提出要利用离子精确控制石墨烯膜的层间距,以实现离子筛分和海水淡化。据了解,实验成功验证了这一理论预言,相关论文已在Nature上发表。

  基于离子控制石墨烯膜的基础研究,团队成功研发出一款实用化的石墨烯复合海水淡化膜。根据装机实测的结果,该膜的水通量约为美国陶氏海水淡化膜水通量的15倍,是目前最先进的实用化海水淡化膜之一。此外,团队还制造出“保温杯”大小的便携式海水淡化器,该成果已入选上海市绿色技术目录。

  除了为海水淡化提供理论支撑之外,方海平教授团队的另一个重要成果是,他们在石墨烯表面还观察到了一氯化钙二维晶体。

方海平教授团队在石墨烯表面还观察到了一氯化钙二维晶体。 受访者供图

  这些一氯化钙二维晶体展现出非常独特的性质,不仅具备导电性,还具有室温铁磁性。更为罕见的是,它们同时具备压电性质和金属性质——这些特性预示着,在晶体管、磁性装置、导电电极等研发以及在储氢、催化剂等方面的应用上,它们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对“水滴在水层上”的奇异现象进行理论预言,也是方海平获奖项目的重要成果。

  研究团队设计出带极化电荷的固体平面作为一般表面的模型,其中,晶格常数和电荷大小都可以调控,这样,在表面上晶格和电荷的诱导下,水分子会形成有序结构,在这层结构上,水分子不再铺展开,而是形成水滴,呈现“水滴在水层上”的现象。

  2009年研究论文发表后,该预言很快获得国内外多个课题组的验证,研究人员在金属、矿物、氧化物等10多种材料表面都发现了类似现象,表明该现象在自然界中普遍存在。这个进展,有望为发展既不沾污又减阻的材料提出新的设计思路,例如在船舶表面防污涂层、医用血管支架等领域的应用。

  “多年来,我们的工作主要是运用理论物理方法,结合统计物理分析和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水在表面、细通道内和响应体系中离子对其行为的影响,获得了一些普遍规律,相信也还有更多的规律等待我们一起去发现,并深入应用。”方海平说。(完)

【编辑:胡寒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