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4:52:13 来源: sp20241118
文/冯玲玲
“无废城市”建设进入发展的新阶段。
生态环境部固体废物与化学品司司长郭伊均日前公开表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将“无废城市”建设面向全国推开,标志着“无废城市”迈上新阶段。
当下,“无废城市”已成为城市发展新的风向标。自2018年国家首次提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以来,这项重要改革成效如何?在国家引导下,各地方出了哪些招?要实现生态环境“无废”的愿景,未来还有哪些挑战?
建设“无废城市”效益巨大
开展“无废城市”建设是2018年国家针对固体废物污染治理作出的一项重要改革举措,最初有11个城市和雄安新区等5个地区被确定为建设试点。这11个试点城市横跨中国南北东西,既包括生态环境甚佳的深圳,也有曾经污染十分严重的钢城包头。
四川眉山:废弃大件垃圾处理助力无废城市建设(资料图) 中新社 发 张忠苹 摄国家建设“无废城市”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中国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高国力接受 中新社 国是直通车采访时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一些特大、超大城市的生产生活废弃物规模急剧增加、类型愈加多样。虽然对固废的处理能力有所提高,但仍无法满足安全、高效、绿色地处理快速增长的各类废弃物的需求。
高国力表示,开展“无废城市”建设,不仅能改善城市面貌,还能推动固废收集、处理等循环经济产业发展。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未来具有可观的市场潜力和空间。
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指出,建设“无废城市”的潜力和潜在效益巨大。预计到2030年,中国固废分类资源化利用的产值规模将达到7-8万亿元,带动4000-5000万个就业岗位。
经过六年实践,如今“无废城市”建设已取得明显成效。
据郭伊均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国113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和8个特殊地区扎实推进“无废城市”建设,计划建设3700余项工程项目,投资超过1万亿元。“无废城市”建设的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各地已完成400余项制度修订。在源头减量方面,除4个直辖市外,去年109个地级城市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强度平均为2.03吨/万元,较2020年下降了6.8%。
关于“无废城市”的建设进程,《意见》明确了时间表。到2027年“无废城市”建设的比例达到60%,到2035年“无废城市”建设实现全覆盖。
各地出招加快推进
根据《意见》,到2035年东部省份率先全域建成“无废城市”。近年来,东部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具有本土特色的“无废城市”建设方法。
作为率先提出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省份,浙江此前将“无废”理念融入了杭州亚运会,打造“无废亚运”品牌。从赛前场馆筹备,到赛事过程中垃圾的回收处理,再到赛后场馆高效利用,实现全程“无废”,获得了国内外的高度赞扬。
开展全域“无废城市”建设的还有江苏。今年1月,江苏出台了相关奖励办法,用真金白银加快推进全省“无废城市”建设。接下来将建立项目储备库,通过财政奖励措施,推动城市绿色低碳转型。
作为一个典型的超大城市,上海更加迫切。今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上海市“无废城市”建设条例》实施,这是全国首部“无废城市”建设地方立法。山东等6个省份也将“无废城市”建设写入了地方性法规。
上海在全市遴选了369个“无废城市细胞”,涵盖工厂、机关、学校、医院及快递网点,作为环境友好与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典范。此外,还建立了数字化综合监管平台,实现固体废物领域“一屏观天下,一网管全城”的监管格局。
为更好地管理建筑垃圾,广东发布了建筑垃圾管理条例,这是全国首部省级建筑垃圾管理的地方性法规。广东将“无废湾区”建设纳入国家探索创新任务,鼓励采用“互联网+回收”、智能回收等方式综合处理生活垃圾。
不仅是中国,建立“无废城市”已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和城市的规划目标。
2018年,全球23个城市联合发布了“建立无废城市”的宣言。美国旧金山、加拿大温哥华、日本上胜町、意大利卡潘诺里市、澳大利亚悉尼市、新西兰奥克兰市等城市也明确提出建设“无废城市”。
高国力表示,“无废城市”在全球已兴起多年,很多国家和地区在建设“无废城市”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投入了高水平的技术手段,许多先进、高效、经济的经验做法都值得学习借鉴。
实现“无废”图景任重道远
尽管“无废城市”建设已经取得显著成效,但各地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问题。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对国是直通车表示,不同省份城市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依然明显。一些地方脱离实际制定了难以达成的目标或举措,在政策执行过程中又引发了其他一系列问题,影响了“无废城市”建设的整体效果。关于“无废城市”建设,目前地方上还缺乏相应法律法规文件支撑。
“‘无废城市’并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而是要扎扎实实落到每个城市的具体规划里,需要政府与社会、国有资本与民间资本的共同参与。”高国力说。
在他看来,每个城市应结合自身特点及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当地废弃物产生的规模、来源、结构等因素,因城施策,避免一哄而上。此外,应加大专项技术的研发推广及应用,积极引入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技术,不断优化升级技术手段,以提升“无废城市”的建设效率。在此过程中,还需注意不同类型技术的协同和集成问题。
万喆认为,要实现生态环境“无废”的现实图景,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引领、部门协同、公众参与等方面的工作。
“无废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多个部门和行业,各地要加强跨部门、跨区域的协同合作,形成工作合力;深化对“无废城市”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公众积极参与“无废城市”建设,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正确处理积极发展与循序渐进的关系,制定出切合自身实际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