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6 20:42:08 来源: sp20241116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很重要的一点在于它的理论与实践既能牢牢地紧扣时代课题,又能恰当地解决时代困境。问题意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灵魂指引,也是马克思主义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发之一。
马克思的问题意识与现代化的道路选择
“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马克思主义的真正出场是基于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并在回应时代问题中推进理论的发展。而其理论的整体生成即是以问题意识构筑思想版图,传递时代声音。马克思的一生,都致力于发现问题、澄清问题与解决问题。1842年,时任《莱茵报》编辑的马克思在与赫斯论战时说过:“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青年时期的马克思,遇到了哲学理想与物质利益相碰撞的冲突,而对法哲学的挑战,使他触及到政治哲学背后的经济性质。恰如,《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马克思回应了自己原有的哲学信仰在尘俗世界里碰壁的原因,进而转向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哲学的批判;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初步揭露资本主义的异化本性,阐明了“人的劳动本质”与“劳动的人的本质”相分离的社会现实;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构筑了社会历史生产与发展的理论前提,第一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彻底回应了来自“唯心实证主义”和“非批判的实证主义”的攻击。
此后的马克思,遇到了“财富—贫困”的两难问题,深度解剖资本主义的生产系统,批判资本逻辑的非正义性。正如,在《共产党宣言》与《〈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明确指出“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回应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充分必要条件;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深入探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交往形式,实证性地分析资本主义的历史终结。晚年的马克思,更是看到了俄国农村公社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在致《祖国纪事》编辑部以及致查苏利奇的信中指出了不同于资本主义的另一条道路。
面对资本主义社会不可调和的矛盾,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然敲响,共产主义才是人类社会的未来方向。对时代问题的回应总蕴含着社会道路的抉择。正是如此,马克思坚信西方的发展模式不能盲目地套用于东方社会,俄国农村公社所奠定的公有基础或许能使其自身的发展跨越资本主义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西方国家率先进入现代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是唯一的道路选择和发展模式,其鲜明的历史阶段性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更加证明了尽管资本主义的历史仍未终结,但历史不会终结在资本主义。
习近平总书记的问题意识与《资本论》的当代运用
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考察时提出了一个灵魂的叩问——“为什么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习近平总书记用自己的经历和体悟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不仅能科学地解决许多实际问题,更是一门以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理想社会为己任的真学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要运用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解决中国的问题,而不是要背诵和重复其具体结论和词句,更不能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教条。”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1985年,时任厦门市副市长的习近平同志,因为一封信与厦门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的张宏樑结缘。在交谈时,习近平同志特别谈到了《资本论》。他说,马克思主义原著要反复读,用心读,把“厚的读薄,薄的读厚”。早在梁家河下乡时,青年习近平就在窑洞的煤油灯下通读过三遍《资本论》,不仅记了很多本笔记,还读过几种不同译本,而多年以来扎实的实践经验,让他对这本书理解得更加深入。
2001年,当时已经是福建省省长的习近平同志重读《资本论》,思考《资本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间的关系,并在《东南学术》上发表《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再认识》一文。这篇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学理支撑的文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进行了深刻的理论探索。他在文中指出:“要使市场经济能够像发展资本主义生产那样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就必须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有机地融为一体。”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到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首先考察了《资本论》教学与研究中心,这里珍藏着多个译本的《资本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资本论》作为最重要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之一,经受了时间和实践的检验,始终闪耀着真理的光芒。”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再次强调,“1867年问世的《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最厚重、最丰富的著作”。
一部跨越几十年的《资本论》的研究史,是习近平总书记长期以来理论纵深与实践探索的缩影。变化着的是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不变的是习近平总书记探索真理、造福人民的初心与探求问题、解决问题的决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2022年5月,《求是》杂志发表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文章——《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在这篇文章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要遏制资本无序扩张,也要使资本有序发展,这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重大政治和经济问题。在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的今天,处理好这个问题显得格外重要。
把握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解决时代问题
问题的出现以时代为背景。面对资本逻辑宰制下“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的运行机制,马克思看到“工人不幸而成为一种活的、因而是贫困的资本”,而“这种资本只要一瞬间不劳动便失去自己的利息,从而也失去自己的生存条件”。正是这样的社会现实促使马克思着手解剖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发现了资本增殖欲望背后的剩余价值驱动,指出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根本即是人的劳动解放。而马克思可能从未想到过,大洋彼岸的中国,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自己作为革命导师,实事求是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带领中国人民走向美好生活与民族复兴。
时代的课题以理论为指引。马克思主义自诞生后,就以其真理的力量传播于全世界。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真理,就在于它所关注的始终是人类的前途和命运,力图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提供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夺取革命、建设、改革的一个又一个胜利,不断实现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最重要的就是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并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时代化。正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才不是挂在嘴边的空话和口号,才能以科学的理论真正成为增进人民福祉、创造美好社会的源源动力。
理论的伟力在实践中彰显。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最后一条说道:“哲学们家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唯物的、实践的立场,也彻底地反映出马克思的新世界观,他要在批判和改变旧世界中发现和创造新世界。习近平总书记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打破怀疑、坚定信念最好的途径就是实践。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无论思想多么深邃,理论多么精巧,未经过实践,都是纸上谈兵,限于书斋一隅。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的行动指南。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每个时代总有属于它自己的问题,只要科学地认识、准确地把握、正确地解决这些问题,就能够把我们的社会不断推向前进。”在世界历史重构的今天,我们有理由相信,马克思主义必将继续以其强烈的问题意识、伟大的真理感召、坚定的实践探索,在回答时代新课题、回应世界新挑战中焕发新的生机。
(作者单位:华侨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来源:中国理论网 作者:贾皓 陈晓燕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