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微观察丨担负新的文化使命 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发布时间:2024-11-09 18:22:52 来源: sp20241109

9月10日,秦岭脚下,陕西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内,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宝级青铜器何尊前停下脚步,久久注视。

何尊铭文有“宅兹中国”一词,是迄今为止“中国”一词的最早文字记录。

习近平总书记感慨:“中华文明五千年,还要进一步挖掘,深入研究、阐释它的内涵和精神,宣传好其中蕴含的伟大智慧,从而让大家更加尊崇热爱,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自豪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代一代传下去。”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

△2024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宝鸡市宝鸡青铜器博物院考察。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始终吸引着总书记关注的目光,激发着总书记深沉的思考。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文化建设方面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内涵十分丰富、论述极为深刻,是新时代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正式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一年来,习近平文化思想展现出强大的真理力量,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了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力量、有利文化条件。

坚定的文化自信

甘肃天水,地处秦陇要塞,有“羲皇故里”之称。伏羲庙与麦积山石窟,是这里的两处重要文化遗产。

伏羲庙里唐槐宋柏、古树新芽的年轮,仰观天象、俯察地理的典故,“与天地准”“开天立极”的古匾,结网制器、建屋养畜的创造,都凝结着难以磨灭的民族情感归属,成为连接古今、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今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里考察时叮嘱:“要进一步研考中华文明,将宝贵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好,让祖先的智慧和创造永励后人,不断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自十六国后秦始,麦积山石窟的营造,历十余朝而不断。总书记走进这座“东方雕塑陈列馆”时,感慨道:“看了这些文明之光、艺术之光,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河西走廊长城、关隘历史文化情况介绍。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河西走廊长城、关隘历史文化情况介绍。

从岳麓书院到嘉峪关长城、从三苏祠到大运河、从安阳殷墟到交河故城,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就是中华文明历经沧桑留下的最宝贵的东西”。这是弦歌不辍的根,是文化自信的源。

2012年,习近平同志担任党的十八大报告起草组组长,“文化自信”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随后习近平总书记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并多次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2024年10月2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唐潮”系列沉浸式表演。

△2024年10月2日,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的“唐潮”系列沉浸式表演。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历史担当,把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一项历史性工程、战略性工程来抓,引领中华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印发,第一次以中央文件的形式专题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深厚的文化之基、自信之源,为我们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

宏阔的历史视野

水脉连着文脉。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黄河同长江一起,哺育着中华民族,孕育了中华文明。

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再次考察黄河,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党的十八大以来,一次次追溯中华文明的根脉,一回回看母亲河的治理与保护,总书记指出:“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才能真正实现黄河治理从被动到主动的历史性转变。”

△2024年9月,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

△2024年9月,游客在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游览。

黄河流域的沧桑之变,是新时代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的一个侧面。

“75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发生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9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上这样说道。

△2024年9月30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2024年9月30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招待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招待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我们党为何能够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重大成就,能够领导人民完成中国其他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总书记强调,根本在于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并不断结合新的实际推进理论创新,使党掌握了强大的真理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历来注重以宽广深厚的历史视野洞察发展大势。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2019年10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阐释道。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提出“第二个结合”,深刻指出:“‘第二个结合’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化根基。”

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坚持“两个结合”、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的思想结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新境界。

深远的战略考量

首都北京,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鼓楼向南远望,古今交融、气势恢宏,一幅中华文明传承与赓续的历史画卷次第展开。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上,分布有钟鼓楼、景山、故宫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

△全长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上,分布有钟鼓楼、景山、故宫等15处遗产构成要素。

7月2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六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以此次申遗成功为契机,进一步加强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性、系统性保护,切实提高遗产保护能力和水平,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和自然珍宝。”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脉,赋予了鲜明的文化内涵。

△2024年8月25日,游客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参观。

△2024年8月25日,游客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参观。

十年前的春天,习近平主席出访欧洲,在法国巴黎谈及拿破仑的“中国睡狮论”时说:“中国这头狮子已经醒了,但这是一只和平的、可亲的、文明的狮子。”

一年前的春天,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我们为如何唤醒‘睡狮’、实现民族复兴这个重大历史课题所给出的答案,是选择自己的道路、做自己的事情。”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在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们要拓展世界眼光,深刻洞察人类发展进步潮流,积极回应各国人民普遍关切,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作出贡献,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借鉴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推动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把握人类文明发展规律,从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明历史中汲取智慧,创造性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重大理念、重大主张,为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正确精神指引。

△当地时间2024年2月4日,克罗地亚克拉皮纳,萨格勒布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一系列活动,迎接中国农历龙年春节。

△当地时间2024年2月4日,克罗地亚克拉皮纳,萨格勒布大学孔子学院举办一系列活动,迎接中国农历龙年春节。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习近平文化思想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全面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展现出了强大伟力。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文化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国各族人民正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总监制丨闫帅南 王姗姗

监制丨耿志民

制片人丨兴来 宁黎黎

执笔丨杨彩云

视觉丨江雨航

审校丨张亚楠 程昱

(责编:岳弘彬、牛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