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紧“金钥匙” 激活“动力源”——吉林省以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观察

发布时间:2024-12-08 11:40:31 来源: sp20241208

  从头顶的星辰到脚下的大地,从广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科技创新,如同撬动新事物的杠杆,总能迸发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强大力量。

  当前,吉林正以锚定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创新途径,挖掘创新要素,释放创新活力,改造传统产业、壮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以科技创新激活发展动力源。

  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评选吉林省12项成果获奖,成为东北三省一区通用项目唯一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的省份。《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全省区域创新能力排名上升6位,提升幅度全国第一,这一跃升正是吉林省厚积薄发的结果。

  迈出“新”步伐 传统产业焕发新生机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产业基础比较雄厚。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

  作为新中国汽车工业的摇篮,中国一汽开创了新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的新纪元,标注了走向汽车强国的坚实步伐。

  在中国一汽工厂内,数十万个数据采集点遍布各个车间,依托这些数据,一汽搭建起云端“虚拟工厂”,并形成制造过程数字孪生平台。借助该平台,车间管理效率较以往明显提高。

  “制造业的未来在于智能制造。”中国一汽深谙此道,企业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推动着制造业向“智”转型。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正在发挥“增量器”作用。历经3年自主研制,设计时速400公里——今年7月,中车长客发布了国内首个内置式转向架产品,标志着我国在深度掌控高铁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研制上有了新突破。

  近年来,中车长客围绕轨道车辆安全可靠、舒适环保、节能减排、智能先进等方向开展深入研究,深度掌握60余项核心学科技术,完成了中国高铁由“追赶者”向“领跑者”的跨越。

  吉林省不断推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用新技术优化老产业。吉林化纤是一家有着60年历史的老国企,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发现,普通纤维产品用量大,但利润低、收益小;而有“黑色黄金”之称的碳纤维,不仅售价高,还“一丝难求”。

  经过不懈努力,吉林化纤攻克了碳纤维产业的“卡脖子”问题,拥有全球效率最高的原丝生产线和单线产能最大的碳化生产线。吉林化纤不断向下游延展,全面拓展碳纤维在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风光发电等重点领域的应用。

  传统产业的“加速”,首先要靠“加数”。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不是选择题,而是关乎生存发展的“必答题”。目前,吉林省在冶金、农机、农产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产业都具备推陈出新的基础和条件。升级改造传统产业,吉林省正大力发展以先进制造业为主力军的新型工业化,主攻现代化大农业巩固提升排头兵地位。

  做大“新”集群 新兴产业向高端攀升

  不久前结束的2024长春国际光电博览会,吸引了13个产业方向的675家企业参展,项目签约总金额达206亿元。

  从科研“一束光”到产业“满天星”,吉林省坚持走高质量发展之路,将光电信息科研优势、科技优势、科教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市场优势、经济优势。

  由省政府和其他股东共同出资,依托长春光机所组建的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吉林一号”组星开创我国商业卫星应用先河。截至目前,长光卫星实现108颗“吉林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是全球最大的亚米级商业遥感卫星星座,企业入选2024“全球独角兽”榜单。

  在这条与星空有关的产业链条上,一批机械制造、光学制造、光电传感技术以及遥感信息技术企业快速成长,航空航天产业生态逐步形成——上游包含奥普光电、长光宇航、长光辰芯等为代表的企业,为“吉林一号”配套生产关键核心部件;下游则囊括为农业、林业、气象、海洋、资源、环保、城市建设等领域提供遥感数据和产品服务的几百家企业。

  积极开辟新领域新赛道,不少企业敏锐地捕捉市场风向。位于长智光谷产业园的长春长光博翔无人机有限公司,全球首创颠覆性创新产品——双飞翼垂直起降固定翼无人机,在2024年北京科博会上备受青睐。目前,企业正在全力推动无人机产品的升级和迭代。未来,全系无人机年产能预计达3000套,直接产值达3亿至5亿元。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不仅靠企业的“单打独斗”,更有赖于产业链的“组团打拼”和产业链创新链的融合突破。长智光谷产业园未来将引进100家高新技术企业,实现产值100亿元,间接撬动千亿产值;航天信息产业园具备年产超过200颗卫星能力,二期项目将全面构建航天信息产业生态圈;吉林省光电子产业孵化器累计培育企业140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53家……

  塑造“新”优势 推动创新发展行稳致远

  如何以创新引领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

  “要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用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双轮驱动。”省科技厅厅长李岩说。

  打破科技成果和产业化“两张皮”。吉林省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科技成果加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汽舞台给了我巨大的发展空间。”一汽研发总院试制所首席技能大师杨永修说,“揭榜挂帅”“任务承包”等方式,让研发人员有地位、有平台、有待遇,一大批青年研发人员和大国工匠持续涌现。

  吉林省整合大校大院大所大企资源,攻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实施“揭榜挂帅”“军令状”机制以来,已经有吉林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单位成功揭榜。今年7月,吉林省择优形成2024年第二批项目榜单,电力等领域企业围绕“卡脖子”环节再“出题”。

  从高校院所选派科技人才“一对一”入驻企业兼任“科创专员(科创副总)”,支持企业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目前,4批来自73家高校院所的759名科创专员(科创副总)已到岗开展工作,覆盖全省9个市(州)630家企业。

  同时,吉林省积极构建有组织攻关核心技术的新机制;启动建设长白山实验室、三江实验室、吉光实验室,利用高能级创新平台集中力量攻关前沿技术、关键核心技术。围绕产业创新强化需求和场景牵引,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深度协同,推动政策、人才、资金等要素向企业集聚。

  如今,在白山松水间创新的力量正蓬勃生长。科技这一“关键变量”,正在成为吉林省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作者:吉林日报记者 王丹 徐慕旗 【编辑:叶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