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1 16:01:52 来源: sp20241121
中新社 东京9月19日电 题:说说我拍摄中国珍稀动物保护纪录片的那些故事
——专访日本纪录片导演盐滨雅之
中新社 记者 朱晨曦
近年来,日本纪录片导演盐滨雅之一直致力于中国珍稀动物保护题材的纪录片创作,完成了《大熊猫51的故事》《华南虎——绝地重生》等纪录片。他既注重故事细节的挖掘,又融汇人与动物之间情感的表达。
在2024北京文化论坛召开之际,受邀出席的盐滨雅之行前在日本东京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讲述他在中国拍摄大熊猫、华南虎、黑颈鹤等珍稀动物保护的故事。
盐滨雅之(左一)在卧龙大熊猫繁育中心拍摄。受访者供图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您拍摄了《大熊猫51的故事》《华南虎——绝地重生》等纪录片,为何关注中国珍稀动物保护故事?
盐滨雅之:我最初感兴趣的是中国大熊猫。我喜爱大熊猫,觉得大熊猫真是一种不可思议的动物。
我曾前往中国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拍摄纪录片《大熊猫51的故事》。大熊猫“51”出生时体重仅有51克,为正常新生大熊猫体重的三分之一,是当时全球出生体重最轻的大熊猫,因此被命名为“51”。然而,在饲养员的精心照顾和母亲的抚育下,“51”不仅存活下来,而且茁壮成长。这部纪录片以“51”和小伙伴们的成长过程为主线,讲述了大熊猫繁育和成长的故事。在进入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拍摄的过程中,我认识到,要想更多地了解大熊猫,就需要了解它们所生活的家园。我开始关注野生大熊猫所生活的自然环境,以及在此生活的其他珍稀动物。
盐滨雅之在成都大熊猫繁育研究基地对大熊猫的声音进行录音。受访者供图此后,我拍摄了纪录片《华南虎——绝地重生》。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生活在广东省韶关市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的华南虎大家族的故事。华南虎是中国特有的虎种,在野外已基本灭绝。目前中国仅存的200多只华南虎,均为人工饲养。拍摄过程中,我不仅看到了饲养员与华南虎的相互信任,也看到了中国人的自然观以及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中国一直在努力让华南虎回归野外山林,我能想象到这背后将要付出多少努力,这些都是很好的故事,我想向世界讲述这些故事。
盐滨雅之在广东韶关华南虎繁育研究基地拍摄。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您拍摄这些纪录片的视角和内容上有何独特之处?
盐滨雅之:我最关心的是如何向观众展现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在制作《大熊猫51的故事》时,影片中既有熊猫宝宝的视角,也有熊猫妈妈的视角。例如,大熊猫“51”的配音使用的是第一人称童声,这更能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我希望故事能同时吸引孩子和家长观看,并且亲子之间能够对影片内容进行交流。
在大熊猫的人工繁育中,饲养员对大熊猫进行了精心照料,可以说在大熊猫的童年,人类始终是“在场”的。而在拍摄华南虎时,我更注重“距离感”。人工繁育的华南虎虽然与饲养员亲近,但这一点会在野化训练中产生负面效果。我认为人类应当与老虎的世界保持距离,因此在拍摄华南虎时与拍摄大熊猫的视角不同。
盐滨雅之在四川大熊猫自然保护区拍摄。受访者供图我并非单纯拍摄动物,而更多关注动物所生活的环境,以及动物与人的关系。通过挖掘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来与观众达成共鸣。在我的纪录片中,动物虽然是主角,但归根结底讲述的还是人与动物、人与自然和时代的故事。如果在影片最初就讨论自然生态,会显得说教味很浓。但如果影片从讲述这片土地上特有的动物的故事开始,就会使很多观众产生兴趣。
中新社 记者:您认为拍摄纪录片过程中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您的摄制团队中既有中国成员,也有日本成员,团队合作过程中遇到过哪些难题?
盐滨雅之:在拍摄纪录片时,要拍到想要的镜头,需要漫长的等待。比如我想拍摄大熊猫打闹的场景、华南虎抬头凝视镜头的场景以及季节变化的场景,在设置好机器的拍摄位置及角度后,剩下要做的事情便是等待。当然我不认为等待是一种困难,不善于等待的人是无法拍摄好纪录片的。
我在中国野外拍摄时,体会到日本与中国在自然观上有所不同。对于日本人来说,“自然”更像是神明所创造的,是未经人类之手雕琢过的。而中国受到儒家思想影响,“自然”中包含了人的参与。我认为这也是中国的自然生态相较于日本有更多人为管理的原因。日中自然观的区别会造成纪录片风格的不同。此外,在拍摄纪录片上,中国善于拍摄大场景,且无人机航拍技术成熟,而日本人更喜欢拍摄细节。这就像文章的文法不同一样,二者打通结合起来就会很好。
盐滨雅之在重庆拍摄纪录片。受访者供图中新社 记者:在中国拍摄纪录片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什么有趣或者难忘的故事?
盐滨雅之:在前往中国的自然保护区拍摄时,我认识了不少一线工作者。虽然条件艰苦,但他们都十分热情好客。在拍摄过程中,我和摄制团队留下了不少宝贵的回忆,也收获了他们的友谊。此外,近些年来不少中国刚毕业的大学生选择前往自然保护区工作,这让我十分惊讶。他们大多数是缘于对动物的热爱,这体现了时代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大熊猫51的故事》在日本院线上映之后,我的一位很久未联系的同学给我打来电话,说看了这部影片后感动到流泪,并且他想到已经很久没给自己的母亲打电话了。这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也体现了纪录片的力量。
中新社 记者:您认为通过影视制作在增进不同国家彼此了解上能发挥哪些作用?今后还有哪些拍摄计划?
盐滨雅之:观众能通过纪录片了解到此前并不了解的事物,并且产生兴趣。纪录片为人们提供了对话交流的契机。除珍稀动物保护纪录片外,我还拍摄过中国地方的宣传片。我曾前往四川成都拍摄都江堰夜景。我们用特写的形式拍摄当地民众跳舞和饮食生活,通过细节呈现了那里每个人脸上的欢乐,很具有感染力。宣传片后来在海外放映,打动了很多人。
盐滨雅之在四川巴朗山“熊猫王国之巅”拍摄。受访者供图我从2015年起,用了将近十年时间在中国拍摄珍稀鸟类黑颈鹤纪录片《天边的黑颈鹤》,影片预计明年2月份在日本上映。黑颈鹤是一种只在高原地区繁育的鸟类。在拍摄时我一直在思索,这部纪录片究竟该向观众呈现什么?黑颈鹤生活的地区究竟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为何黑颈鹤只在此地繁衍生息?为了弄清楚这些,我决定拍摄那片土地上生活的人们。以黑颈鹤在中国四川若尔盖地区的生活和迁徙为线索,串联起这片高原之地上传统牧民的游牧生活、精神寄托以及与黑颈鹤之间的情感连接。这部纪录片既是在讲述黑颈鹤的故事,也是在讲述那片土地上人与鹤的生命故事。
中新社 记者:您如何看待北京文化论坛的举行?
盐滨雅之:我期待在本次论坛上遇到各国影视制作人。虽然大家拥有不同的语言、文化,但彼此之间可以取长补短,讨论交流,这将有助于激发创作灵感。(完)
受访者简介:
盐滨雅之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 中新社 记者 朱晨曦 摄盐滨雅之,出生于丹麦,成长于日本福冈。日本电影电视制作人、纪录片导演。执导纪录片《大熊猫五一的故事》《华南虎——绝地重生》《天边的黑颈鹤》等。
【编辑:李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