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18 15:32:51 来源: sp20241118
非现金支付是在现金基础上的发展,二者应兼容共生,和谐发展
展览会馆拒绝公众使用现金购买门票、地产公司拒绝公众使用现金支付车位购置费、学校食堂拒绝公众使用现金支付餐费……近期,中国人民银行公布了今年第三季度拒收人民币现金(以下简称“拒收现金”)处罚情况,依法对3家拒收现金的单位给予1500元至20万元不等的处罚,并召开动员部署会,从10月起开展为期半年的整治拒收现金专项行动,在全社会进一步巩固拒收现金违法的共识,提升公众使用现金的便利性。
随着刷卡支付、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的兴起,居民生活中的很多现金支付渠道被其它支付方式取代。目前,我国移动支付普及率达到86%,居全球第一,这本是一件便利居民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好事。但现实中,一些商家基于成本控制、便于管理等原因,以种种理由排斥人民币现金支付,“怕收假币”“找不开零”“不收钢镚”……五花八门的现象背后,是商家只图自己方便、不顾消费者需求的小算计,有的商家甚至以张贴公告、格式合同等方式明确对公众拒收现金。
拒收现金,看上去是小事,却关系重大。人民币现金是国家法定货币,是最基础、最根本的支付工具,现金在保障公众支付权利公平、促进文化传播等方面具备不可替代的优势,特别是在应对突发事件、自然灾害时具有基础保障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规定:以人民币支付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一切公共的和私人的债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拒收。拒收现金的行为,既剥夺了消费者的支付选择权,也损害了人民币的法定货币地位,更侵犯了部分不使用其它支付方式居民的合法权益。
非现金支付是在现金基础上的发展,二者应兼容共生,和谐发展。中国人民银行的抽样调查显示,仍有大约13%的居民主要通过现金进行支付。目前我国约9.5亿人使用智能手机,还有一部分人群没有智能手机,这个群体一般也需要使用现金。难以较快适应电子支付的群体以老年人居多,他们是需要社会给予更多关爱的人群。
消费模式和支付场景的新变化,对整治拒收现金工作提出了新挑战。比如,近年来“非接触式”等新消费模式兴起,但很多消费场景没有考虑现金收付需求,造成部分群体特别是老年人的消费及支付障碍。与此同时,部分医疗、出行、水电煤气等基本公共服务和普通生活消费领域,也由原本的“面对面”线下场景逐步变为线上办理,有的甚至取消了现场服务,造成现金支付不便。此外,一些商户服务人员热衷于引导顾客安装APP、关注小程序,容易产生排斥现金支付的问题。
整治拒收现金工作是金融为民的具体体现,既要鼓励多元化支付方式的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各种支付手段的优势,更要尊重公众的选择权,满足公众多层次的支付需求。一方面,坚持严管重罚,提高违法成本。拒收现金违法行为往往具有一定的隐蔽性,要强化日常监管,通过暗访巡查等多种方式开展摸底排查,尤其要对涉及公共服务、民生以及公众关注度高、影响范围大的拒收现金主体严肃整治。另一方面,坚持分类管理,对于拒收现金新问题和新现象,既要关注拒收现金的基本特征,又要准确把握其在不同领域、场景的具体表现,精准定位,分类施策,确保实效。
消费者也要积极行动起来,坚决向拒收现金违法行为说“不”。当遭遇对人民币现金支付的排斥等情况时,要依法维权,形成共同抵制拒收现金的良好社会环境,合力打造多元化支付条件下现金和谐流通的良好环境。
《 人民日报 》( 2023年12月04日 18 版)
(责编:赵欣悦、袁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