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2 08:30:13 来源: sp20241122
中新社 北京4月24日电 题:一江连六国,澜湄合作因何“枝繁叶茂”?
——专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
作者 黄钰钦 国璇
澜沧江—湄公河发源于中国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蜿蜒近万里,将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六国紧紧联系在一起。一江连六国,澜湄合作机制启动8年来,澜湄六国始终平等相待、真诚互助,澜湄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这一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何以由“萌芽初创”到“枝繁叶茂”?面向未来,澜湄合作将有哪些机遇与挑战?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刘卿近日接受 中新社 “东西问”专访,阐释澜湄合作发展历程,展望未来合作方向与重点。
视频:【澜湄印象】刘卿:一江连六国 澜湄合作因何“枝繁叶茂”? 来源:中国新闻网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 记者:澜湄合作机制启动以来,已成为推动本地区互利合作的重要平台。这一机制得以迅速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刘卿:澜湄合作机制的建立源于六国领导人的高度政治互信。澜湄国家扎实推进务实合作,截至2023年通过澜湄合作专项基金已支持开展700多个惠民项目,以具体项目推动各领域发展。澜湄合作持续实施“小而美”的民生合作项目,让区域内民众实实在在享受到合作红利。
中国同湄公河五国都构建了双边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六国“同饮一江水,命运紧相连”。澜湄合作机制启动8年来发展迅速,在于其是六国根据共同需求量身定制的,务实高效,符合六国民众的共同利益。
2023年12月8日,中老铁路“云贵·澜湄线”国际货运专列从贵阳国际陆港都拉营站首发。瞿宏伦 摄在次区域层面上,澜湄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确立了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的共同目标,澜湄国家正在携手打造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示范区、全球发展倡议先行区、全球安全倡议实验区和全球文明倡议首善区,通过具体的项目推动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
中新社 记者:社会人文是澜湄合作框架的重要支柱之一。为何澜湄合作如此重视人文领域?未来将如何进一步拉紧澜湄国家人文纽带?
刘卿: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澜湄合作之所以发展迅速、成果丰硕,深厚的人文底蕴是重要因素。
澜湄国家的人文合作有其独特之处。首先是强烈的地域性,六国因澜沧江—湄公河这条共同的母亲河而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亲密的友好邻邦,同时是天然的合作伙伴,有利于各国在文旅、体育、教育、媒体等领域开展密切合作。六国也很注重机制化建设,比如澜湄旅游城市合作联盟机制的完善,鼓励了更多澜湄国家城市通过这一平台开展长期化的人文交流。机制化合作有助于人文合作行稳致远。
今年是澜湄合作启动8周年,六国前不久共同庆祝了第7个“澜湄周”,青年交流、文化表演、合作成果展、媒体峰会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人文活动陆续开展。“澜湄周”的机制化正是助推澜湄合作人文交流大发展大繁荣、拉紧六国人文纽带的重要方式,在品牌周里举办的形式多样的活动,成为六国民众共同的节日庆典。
2023年11月30日晚,第十一届澜沧江·湄公河流域国家文化艺术节在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市开幕。刘冉阳 摄如果说澜湄合作机制是一座大厦,人文交流正实实在在地为其添砖加瓦,为培育平等相待、真诚互助、亲如一家的澜湄文化作出重大贡献。六国人民通过不间断、面对面的交流,加深对彼此的了解,互学互鉴,才能让“亲如一家”深入人心,真正使得澜湄合作落地生根。
中新社 记者:面对外界存在的一些误解和杂音,中方明确指出澜湄合作不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您对此如何解读?
刘卿:澜湄合作机制从一开始就是开放性平台,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实现澜湄地区互利共赢、优势互补。作为新型次区域合作机制,澜湄合作也是中国—东盟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中国—东盟合作框架的有益补充,有利于助力中国—东盟全方位合作。
未来,澜湄合作还将进一步加强同其他区域、次区域合作机制之间的对接。比如推动澜湄合作机制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GMS)、湄公河委员会(MRC)、三河流域机制等协调发展,中国也希望澜湄合作机制以“澜湄+”的形式加强同各方的合作,比如与周边国家和国际组织深化次区域合作等。
中新社 记者:您如何看待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在保障地区安全方面合作的机遇与挑战?
刘卿:安全是澜湄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澜湄地区的安全问题有其复杂性,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深度交织,面临多重棘手问题。澜湄地区跨国犯罪频发,尤以“金三角”地区为甚。随着互联网通信技术等新技术的发展,跨国犯罪隐蔽性增强,打击的难度加大,需要多国协同合作。
2021年12月10日,参与第112次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的4艘中方执法艇在中国西双版纳景哈码头鸣笛启航。杜潇潇 摄基于上述挑战,澜湄国家成立了澜沧江—湄公河综合执法安全合作中心,并在“湄公河惨案”后启动了中老缅泰湄公河联合巡逻执法行动,维护了湄公河安全稳定。未来,澜湄区域的执法安全合作还要进一步加强,尤其应加强机制建设并强化能力建设,培养专业化人才。
中新社 记者:一江连六国,澜湄合作因水而生,因江而兴。面对全球气候变化对水资源的影响,您如何看待澜湄国家在水文合作方面的前景?
刘卿:水资源合作在澜湄合作中走在前列,有很好的基础。近年来,六国围绕水资源合作建立了相关的机制平台,包括定期举办澜湄水资源合作部长级会议、成立澜湄水资源合作中心等,为推进六国水资源领域数据、信息、知识、经验和技术的全面共享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3年8月20日,2023澜湄国际影像周,嘉宾来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实地感受三江源湿地之美。马铭言 摄比如,卫星遥感、大数据监测等手段为水资源的科学管理合作提供了重要的工具。通过多年合作,澜湄合作机制也为六国培养了一大批水利专家,并通过培养年轻一代学生,加强水利人才储备。
当然,澜湄水资源合作也面临挑战。面对全球气候变暖、洪旱灾害频发,各国需合作推动灾害预防、减灾备灾、灾后重建。另外,澜湄水资源合作也受到域外力量的干扰和挑拨,澜湄国家应分辨干扰因素,增强水资源合作的可持续性。
中新社 记者:您认为澜湄合作遇到的最紧迫挑战是什么,应如何予以克服?
刘卿:首先是外部压力,全球经济形势存在不确定性,风险加剧,澜湄合作受到逆全球化思潮、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影响,其他地区的地缘政治冲突也会对澜湄区域产生间接的影响。
在内部压力上,澜湄国家都处于加快发展和迈向现代化的重要节点,面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双重治理挑战。另外,如何更有效运行澜湄机制也是一大挑战。目前,澜湄合作机制通过六国国家秘书处(协调机构)运行,但还未形成总体的工作机制。如何健全澜湄机制、提高工作效率,需要六国共同应对。
2023年11月22日,2023年中国川渝地区—湄公河国家地方合作论坛在重庆举行,湄公河国家特色商品展上的重庆饮品吸引外国嘉宾。何蓬磊 摄中新社 记者:您对未来澜湄六国的合作前景和建设澜湄国家命运共同体有何展望?
刘卿:去年六国共同发表了《澜湄合作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我注意到这份行动计划突出“三联通”。第一是加快“硬联通”,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湄公河国家对高铁等基础设施建设都很感兴趣,正采取务实举措推进互联互通。第二是提升“软联通”,指澜湄国家在环保、基础设施、海关贸易等方面要加强标准化交流合作和对接,促进跨境合作提质升级。第三是促进“心联通”,即“加强文明对话,推动澜湄流域不同文明交流互鉴。策划多种形式的文化交流活动,搭建文明对话平台,深化创意文化产业合作”。
2023年5月20日,2023年来思尔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大理马拉松·首届“为爱奔跑”大理马拉松在洱海畔鸣枪开跑。刘冉阳 摄未来,澜湄六国将在教育、体育、人力资源开发、新闻和媒体、民族和宗教事务等各领域开展形式多样、有声有色的人文交流,还将共同举办高校和青年澜湄音乐会等活动,为年轻一代对话交流创造机会,让澜湄合作的民心民意基础更加牢固。(完)
受访者简介:
刘卿,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太平洋国际交流基金会理事。曾任该院美国研究研究所、亚太研究所所长、中国驻澳大利亚大使馆外交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中美关系、亚太合作、区域一体化。
【编辑:曹子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