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5 20:25:32 来源: sp20241215
2023年12月18日23时59分,6.2级地震突袭寒夜中的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造成震中周边乡镇房屋倒塌、人员伤亡,道路、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严重受损。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同样受灾严重。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牵挂受灾群众安危冷暖,地震发生后连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全力开展搜救,及时救治受伤人员,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当地党员干部和各界群众、解放军和武警部队、省内外应急救援力量切实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在国务院工作组指导下,第一时间紧急救援,从生死营救到转移安置,从抢救伤员到排查隐患,日夜奋战、全力以赴打了一场抗震救灾攻坚战。
“灾情就是号令,时间就是生命”
“感受到地震的瞬间,救援大队迅速集结。”地震刚一发生,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教导员马通宁立即下令,全体队员迅速携带器材装备集结。
12月19日,积石山县消防救援大队派出的先遣救援力量,一共2辆车15人,在地震发生后约30分钟即赶到受灾严重的大河家镇。
“灾情就是号令,时间就是生命。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立即启动一级响应,第一时间调派9个支队的地震救援队赶赴震中,同时命令6个支队的地震救援专业队前往震中增援。我带领总队全勤指挥部于19日凌晨2点30分到达大河家镇开展救援。”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总队长陆军介绍说,“这次全省消防救援队伍共派出了1130名指战员、236辆车、14头搜救犬参与救援工作。”
严寒的冬夜,消防车警笛声不断,一批又一批消防救援力量急速驰援积石山。
与此同时,西部战区陆军相关部队迅即启动应急预案,装载物资,火速进抵受灾地点,展开救援救灾。第76集团军某防空旅300名官兵连夜出动,于19日凌晨4时许到达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柳沟乡后,立即展开人员搜救、道路清理等工作。
甘肃省人民医院在第一时间集结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和抗震救灾医疗队,分批赶往积石山县。其中,由创伤外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6名专家组成的专家先遣队,于19日凌晨1时30分出发;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专用车辆及随车队员10人于凌晨1时50分出发。
“地震发生后,医院立刻发出‘集结令’,600多名医护人员在半小时内全员到岗,全身心投入抢救伤员的工作中。”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常务副院长韩凯说。
震后30分钟左右,积石山县人民医院开始陆续收治伤员,为了尽最大力量医治伤员,医护人员与时间赛跑,对伤员进行分科诊疗,轻伤员就地治疗,危重症病人迅速转移至临夏州人民医院进行救治。
12月19日凌晨,甘肃临夏消防指战员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进行紧张搜救。甘肃省消防救援总队供图
青海省也紧急开展震后救援工作。
震后5分钟,青海省立即启动地震应急响应;震后10分钟,海东市地震局和青海省地震局驻道帏藏族乡俄家村工作队第一时间前往现场了解相关情况;震后1小时,青海省军警部队、应急、消防、交通、住建、水利、自然资源、电力、通信、卫生、教育等部门和相关地区出动人员和车辆赶赴灾区;震后2小时,青海省抗震救灾指挥部启动地震灾害Ⅳ级应急响应;震后5小时,青海省财政厅紧急下达抗震救灾补助资金5000万元,全力支持保障受灾地区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地震发生后,中央和国家机关、企业和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支持甘肃、青海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截至12月25日,财政部、应急管理部已累计预拨下拨11亿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支持甘肃、青海抗震救灾。
甘肃、青海两省军警部队、应急、消防、交通、住建、水利、自然资源、电力、通信、卫生、教育等各相关部门迅速投入抢险救灾,各方救援力量火速集结急行挺进灾区,各类抢险救援设备及时到位,争分夺秒展开救援,不放过任何一丝生命迹象,众志成城抗震救灾。
“中国红”“橄榄绿”“消防橙”“警察蓝”“天使白”,在灾区汇集,成为甘肃、青海地震灾区这个寒冬里最温暖的颜色,最大程度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确保受灾群众有地方住、有热饭吃、不挨冻”
地震发生后不到10个小时,通往甘肃地震灾区的高速公路、国省干线公路全部打通。满载抗震救灾物资的车辆,接连开进安置点,救援队伍和志愿者从车上卸下棉被和食物,分发到村民手中。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危难时刻我必须站出来,组织乡亲们转移、抢救伤员,引导乡亲们互帮互助,开展自救。”
12月19日15时,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集中安置点,大河家镇党委副书记安英发谈起地震发生后的情况。他在第一时间组织村干部和志愿者挨家挨户进行排查,转移受伤群众80余人。“现在的重点是把安置点的帐篷搭起来,今晚不能让群众受冻!”
“新一批火炉到了是吧?我马上安排人卸货。”17时,一阵电话铃声响起,已经17个小时没合眼的安英发转身,再次投入到物资搬运和现场指挥调度工作中。
此时的大河村集中安置点,已有上百顶帐篷整齐排列在广场上。一面面鲜红的党旗高高飘扬。
18时许,夜幕降临,一台台照明无人机腾空而起,照亮了安置点的各个角落。帐篷内,火炉烧得正旺,驱散了冬夜的严寒;帐篷外,炊烟升腾,热腾腾的饭菜给受灾群众带来温暖和力量。
18时50分,震后约19小时,积石山县地震灾区受损主干网电路已全部恢复供电。国网甘肃省电力公司的职工争分夺秒开展抢险、接电工作,为每个帐篷配备一个电灯、一个插座,转瞬间,帐篷内有了温暖的灯光。
大河村集中安置点,甘肃省野外流动医院手术车内,医护人员正在为一个9岁的小女孩进行创伤包扎。医护人员先在X线车内为她进行全身拍片,确认不存在任何内伤后,对伤口进行了消毒、清创、缝合包扎等一系列的创伤护理工作。
12月20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集中安置点,工作人员在布设无线网络。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12月20日,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集中安置点,受灾群众正在充电站给手机充电。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流动医院由X线车、手术车、检验车及保障车等4辆车构成,医疗团队由创伤外科、骨科、胸外科、神经外科、普外科、重症医学科专家组成,可就地进行创伤类手术,确保地震受灾受伤患者及时得到救治。
流动医院不远处,一名大河村村民从志愿者手中接过一袋刚刚运送来的煤炭。
有热饭吃、有热水喝、有帐篷住、受伤能得到及时治疗,一切都在逐渐向好。
在青海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的一处集中安置点,活动板房正在搭建。
平均10多分钟,一间活动板房就能搭建完成。活动板房面积18平方米,可供4至6人居住,屋内配有床、被褥、桌椅和火炉等基本生活设施。
中铁二局集团有限公司西安公司副总经理成波说:“我们怕群众受冷,24小时不间断地搭建板房,好让他们早点搬进来。”
“震后我们在帐篷里住了两天就搬进宽敞暖和的板房,心里踏实多了。”草滩村村民祁海民说,因为撤离及时,他家人员没有伤亡,但房屋却倒塌了。“有党和政府的关怀,即便现在是寒冷的冬天,我们内心真的很温暖。”
截至目前,青海已设立141个临时安置点,安置受灾群众18259人,累计发放帐篷、折叠床、棉被褥、棉大衣、取暖设备等各类救灾物资5.94万件套。
12月22日,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集中安置点,部分高中学生在帐篷中听课。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12月25日,在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喇家村集中安置点,学生们正准备上课。人民网 白波摄
25日,甘肃省积石山县中小学有序复课,152个帐篷小学全部开课,1136名教师下沉安置点开展教学活动。
同日,青海省海东市三县中小学已全面复学复课,其中线下复课中小学355所,涉及学生11.86万名;线上复课中小学16所,涉及学生约7700名。
截至26日,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已有6家工业企业复工,46家企业正在有序复工复产。
截至27日,积石山灾区安置板房已到位1.6万间。
12月22日,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刘集乡陶家村,施工人员正在吊装箱式房。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想方设法改善安置条件,确保受灾群众有地方住、有热饭吃、不挨冻”“与时间赛跑,把救灾物资和生活必需品第一时间配发到安置点和群众手中”……
这,就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生动写照。
“我们是党员,关键时候能多做一些是一些”
12月19日中午12时,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村集中安置点旁的“爱心餐”供应点排起了长龙,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让安置点暖意融融。
设置“爱心食堂”的,是临夏州广河县兴达集团的员工。
“我们带来了20袋面粉和一头牛的食材,还有食材正在从广河县向这里运输,确保救灾不停,供应不停。”集团餐饮部负责人马红海介绍说,当得知积石山县发生地震灾害的消息后,集团火速召集员工,准备了各种食材。19日早晨7时,志愿队员便出发来到大河村集中安置点。截至当日下午5时,25位工作人员已经为现场群众提供了约2000份牛肉面。
“让每一名受灾群众和远道而来的救援英雄们都能吃上‘爱心餐’,这是我们的初衷。”马红海说。
12月20日,在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集中安置点,小朋友领取爱心牛肉面。人民网记者 翁奇羽摄
“用车随时说,免费。”积石山县关家川乡货车司机善忠伟主动联系省交通运输行业党委工作人员,表示自己和车随时可以义务帮忙运输物资。
地震发生后,甘肃交通运输行业党委立即联系交通运输部门和临夏州货车司机流动党支部,逐一了解货车司机的受灾情况和诉求,形成动态信息台账,为困难货车司机提供帮助,并倡导党员司机当先锋作表率,团结带领震区群众坚定信心、共渡难关。
积石山县交通运输部门组织辖区道路货运行业货车、客车、出租车200多辆运力,立即投入到抗震救灾工作中,做好伤员转送移置、救援物资输送保障等工作。
“如果组织需要,家乡父老乡亲需要,我们卸货后就即刻返乡,为爱心物资运输尽微薄之力。”正在外地拉货的临夏货车司机纷纷表示。
12月24日,行驶在前往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的高速公路上的支援物资车。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这样的一幕幕,在甘肃、青海地震灾区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地震发生后,来自兄弟省份和社会各界的支援积石成山、汇聚合力;灾区群众自发组织起来,搬运物资、帮助老弱儿童……一股股暖流源源不断汇聚,让这个冬天充满温暖。前往灾区的路上,各地牌照的车辆满载着救灾物资驶往同一个目的地;一顶顶帐篷中,汇聚着四面八方的爱心。
走进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美一村美一小学集中安置点,阳光照在院子里,整齐的帐篷周围,孩子们正在嬉戏玩耍。草滩村党员祁进财正在帐篷外清点签收刚刚到达的一批物资。
“我们几个年轻的党员24小时值班,有些物资半夜运到,需要我们清点签收。村民需要啥,我们再分发。”祁进财满脸疲惫。
地震发生后,祁进财和其他几名党员一直坚守在这里。
“我们是党员,关键时候能多做一些是一些。”说罢,祁进财又向另一个安置点赶去。
12月24日,青海省海东市民和县中川乡美一村志愿者代表当地群众为安置点建设施工单位送上鞋垫、枕套表达感谢。人民网记者 甘海琼摄
又是一个傍晚,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刘集乡团结村集中安置点,村民马忠华刚刚搬进温暖明亮的活动板房,正仔细整理一些随身物品。他说:“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会一起清理废墟,一起建设新的房屋,我们的生活会再次充满欢笑。”
此刻,在青海省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集中安置点,宽敞暖和的活动板房里,村民祁海民一家人吃起了热腾腾的牦牛肉馅饺子。
“日子会好起来的。”祁海民说。
(杨文全、翁奇羽、何萌、白波、张莉萍、黄帆)
(责编:赵欣悦、刘军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