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6 05:21:30 来源: sp20241126
中新社 南京1月12日电 (徐珊珊)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2日消息,中外科研人员近期对约2.3亿年前至6600万年前蝉总科化石进行系统分析,揭示蝉的早期演化历史,发现约1亿年前的蝉并非“大嗓门”。
该研究论文近日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上。
科研人员运用光学显微镜、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技术等,对蝉总科昆虫的早期演化历史、行为、形态演化规律等进行较为系统的研究。研究结果初步阐明了蝉总科化石系统发育关系以及形态和生态习性的早期演化历史,并重建了化石和现生蝉总科类群的系统发育关系。
研究论文第一作者、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姜慧表示,现生蝉科昆虫最大能发出近120分贝的响亮声音。此次研究首次在蝉总科化石中发现了鼓膜结构,白垩纪中期的蝉可能没有复杂的发声和听觉器官,它们无法发出响亮的声音,更可能像现代螽蝉一样通过基质传递振动信号进行交流。
研究还发现了白垩纪中期蝉总科末龄幼虫及其蝉蜕的化石,它们具有与现代蝉幼虫相似的前足,具有抓握能力,这表明它们具有强大的土壤挖掘和运输能力,可能演化出了与现代蝉幼虫类似的地下生活习性。(完) 【编辑:田博群】